创新引领 科技赋能│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技创新先进个人——王凡、尹秀贞、郑厚义


王凡,中共党员,博士研究生,高级工程师,三期必开一特肖地质研究院基础地质中心副主任兼主任工程师,具有扎实的盐类地质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盐类勘查及研究工作经验,长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、青海柴达木盆地、南美高原盐湖区等地区开展钾锂等盐类资源调查及科研工作,是青海省“昆仑英才·高端创新创业人才”计划之引进拔尖人才。

截止目前,共发表盐类相关论文15余篇,是《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盐类》DZ/T 0212-2020主要起草人之一,参与《中国矿产地质志·钾盐卷》、《中国矿产地质志·盐矿卷》编写,曾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科技进步三等奖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优质地质勘查报告特等奖和一等奖、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学技术特等奖、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优秀成果奖以及“明达工匠”、“青年岗位能手”、“先进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。

工作至今,王凡负责及参与盐类相关项目10余项。目前,正在负责青海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“察尔汗盐湖资源精细化、高效开发利用应用基础研究”、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技项目“青海省察尔汗盐湖元素组分变化规律研究”及中国地质调查局“马海地区钾盐形成条件与赋存规律研究”课题。

 

 

尹秀贞,硕士研究生,正高级工程师,三期必开一特肖三级首席专家,十七年来,她用挥洒在矿山、河道的滴滴汗水浇灌出了艳丽夺目的创新之花。

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,她主持完成了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、国家地下水监测、岩溶发育区地质环境调查、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、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勘查、土壤多目标调查与评价等水工环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,中小型项目八十余项,荣获省部级、厅局级、地市级各类奖项二十余项。先后获得三期必开一特肖、中国煤炭地质总局“劳动模范”“三八红旗手”“科技创新先进个人”,山东省资源勘查科技“十大杰出人才”等荣誉称号。

在传统地质向“大地质”转型时期,尹秀贞积极响应山东院向环境地质进军的号召,勇于创新、大胆设计,把地质勘查的知识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,凭着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精神,带领项目组进行技术攻关,研究出了一套包含测绘、物探、水工环调查、污染调查、粒径分析、赋存形态及污染源解析等在内的污染勘查技术体系。该技术体系在流域底泥领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勘查成果,勘查准确度(率)在85%以上,填补了底泥领域国内国际空白。

作为中化局三级首席专家,尹秀贞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。重金属是环境中毒性强、生态危害毒性高的污染物之一,能够通过大气沉降、废水排放、雨水淋溶、洪水冲刷和农田退水等渠道进入地表水体,进而经过复杂的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和沉积过程沉降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,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,因此,水生态环境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势在必行。切断污染源是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关键,但对于污染源不明晰、存在多项潜在复合污染源的水体来说,传统的分析方法很难准确找到污染源。针对以上问题,尹秀贞带领项目组与中科院资源研究所合作,运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,研究发现镉同位素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地球化学示踪剂,以识别河道底泥等低镉污染地区的镉来源。该研究发表在环境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,影响因子7.963,对追溯水环境污染来源、保障水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将发挥积极作用。

 

郑厚义,博士研究生,正高级工程师,现任局(集团)地质科技部主管。他是一个追求完美、精益求精的技术先锋,一个作风严谨、认真负责的地质队员。他二十余年如一日,立足岗位,兢兢业业,用每一天的认真诠释着献身地质事业的孜孜追求。

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,他长期从事矿产勘查、生态环境等领域专业技术工作,主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973国家基础研究项目、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调查项目、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项目等30余项国家、省(部)级科研生产项目。2008年以来,在智利、秘鲁、玻利维亚等国主持完成项目9项,实施钻探近3万米,应用IOCG、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理论,累计探获金资源量约20000千克、铜资源量约80万吨,为单位开拓海外地质矿业市场积累了经验。他善于及时总结科研成果,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,合作出版专著5部,主编行业标准1部,专利授权6项。他对地质科技工作充满了热情和激情,他热爱这份事业,并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前进的动力,不断开拓创新,多次被评选为中化局“先进工作者”,获得“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优秀社员”等荣誉称号,2020年摘得“第四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——金罗盘奖”。

他注重科研成果转化,服务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。2018年应邀参加中共宜昌市委组织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调研,助推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。2021年,应邀参加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承办的“九三绿色发展论坛”,并做主题演讲,聚焦尾矿及固废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,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化的建议。